广东省名称演变历程

广东省名称演变历程

1. 先秦至秦汉:百越之地与郡县设立

先秦时期:广东地区属“百越”(又称“南越”)族群聚居地,未纳入中原王朝直接管辖。

秦朝(公元前214年):秦始皇南征,设南海郡(郡治番禺,今广州),广东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版图。

汉朝:

南越国(公元前203年—公元前111年):秦亡后,赵佗建立南越国,涵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。

汉武帝灭南越后,复设南海郡,并增设合浦郡(部分在广东)、苍梧郡(部分在广东)等,隶属交州。

2. 三国至隋唐:交广分治与岭南开发

三国时期:交州分治,广州之名初现。孙权分交州为交州和广州(治番禺),广州辖今广东大部,“广州”成为地区代称。

隋唐时期:推行州县制,广东属岭南道(唐太宗设十道之一)。唐末岭南道分为东、西两道,岭南东道(治广州)成为广东独立行政区域的雏形。

3. 宋代:广南东路的正式命名

北宋(997年):设广南东路(简称“广东”),与广南西路(广西)并列。“广”字源于汉武帝时在苍梧郡设立的广信县(今广西梧州/广东封开一带),取“初开粤地,宜广布恩信”之意。广信以东为广南东路,以西为广南西路,广东自此得名。

4. 元明清:行省制度的确立

元朝:广东大部分属江西行省,雷州半岛等地属湖广行省,未形成独立行省。

明朝(1369年):设广东承宣布政使司,辖区包括今广东、海南及广西部分,省级行政建制正式形成,“广东”成为固定名称。

清朝(1644—1912年):沿袭明制,称广东省,省会广州,辖区逐步稳定(海南后析出)。

5. 近现代:调整与定型

民国时期:延续广东省建制,省会广州,行政区域微调(如1949年海南设特别行政区)。

新中国:1950年海南划出,1988年海南建省。今广东省辖21个地级市,省会广州。

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勾勒出广东的行政脉络,也映射了中原与岭南的文化融合及历史纵深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