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殿有三堂功课,即诵《佛说阿弥陀经》和念佛名;礼拜八十八佛和诵《大忏悔文》;放蒙山施食。诵《佛说阿弥陀经》和念佛名是祈愿自己往生净土。八十八佛都可以为众生作忏悔主,因此向八十八佛礼拜、申述自己改悔罪恶的愿望,是可以灭罪的。蒙山施食仪是宋代外国甘露法师所作,他依据《救拔焰口饿鬼经》以及《水陆施食法》,以“威德光明如来咒”及“甘露咒”为主,集中各种密教的咒语,制定《施食仪》。在施食时,先准备一杯净水及一些米。行者(放蒙山者)作一定的观想,口中念诵一定的咒语,双手作一定的手势,三密相应,就能成就施食。
明清以来,早晚课成为寺院共同修行的必修课。但是,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,有些寺院五堂功课全部念完,有些寺院则没有。而且,在腔调上也有所差别,但总体上是统一的。
二、布萨诵戒
布萨,又称为布沙他、布萨陀婆、逋沙他,意译为长净、长养、增长、善宿、净住、共住,说戒。即比丘每半月齐集布萨堂,请精熟律法的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,以反省过去半月内的行为是否合乎戒本;如果有犯戒者,应该在大众前忏悔,使比丘都能长住于净戒中,长养善法,增长功德。另外,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,也称为布萨,谓能增长善法。
关于布萨的仪轨,一般律寺都是依照《四分律》的作法。但是,禅宗则简化了一些仪轨。布萨诵戒是佛教的优良传统,有利于维持僧团的清净与和合,所以现代中国佛教寺院仍然遵循着这一古老的制度。
三、过堂
过堂,是出家人吃饭的别名。因为出家人原则上过午不食,只吃早餐与午餐,所以又可以称为“二时临斋”。“斋”从广义来说,指清净身心,谨防身心之懈怠;从狭义来说,则指八关戒斋,或特指过午不食的戒法。所以,能持守过午不食的戒法,称为“持斋”;持斋期间所吃的食物,或法会时所供养的食物,称为“斋食”。另外,以食物供养僧侣,也称为斋,这类法会则称为“斋会”。
佛教认为早晨是天人进食,日中是佛陀进食,下午是傍生进食,夜晚是饿鬼进食。因为在夜晚进食,饿鬼听了饮食碗筷的声音,咽中起火,又不得饮食,倍增痛苦,为了慈愍饿鬼,所以不应夜晚进食。
佛教传到中国后,由于社会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,印度佛教流行的乞食制度在中国未能通行。南北朝以后,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,僧人们不再依靠乞食来维持生活。唐代以后,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,提倡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”,要求寺院僧众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,所以除了少数僧人能坚守“过午不食”的传统律制以外,大多数僧众则变成一日三餐。但是,只在早餐与午餐,举行一定的仪式,即“过堂”,这就是“二时临斋仪”。
在过堂吃饭时,碗筷都不许发出声音,更不许讲话,所以添加食物,靠筷子来示意。如果出去办事,应将两个碗叠起来,行堂师父便知道此人不在;如果在寺院中,则将两个碗分开放。盛饭时,菜饭两碗,横置在桌边,筷子横置于面前;在吃饭时,先以左手取饭碗,置于右边,次以右手取菜碗,置于左边,再取饭碗就食。需要添加饭时,将饭碗伸出,筷子放在碗中所搁的位置,表示需要添加的数量;需要加菜时,筷子在碗中竖着,表示需要干的菜;筷子在碗口处平放时,表示要喝汤。吃完后,两碗放在桌边,筷子直置于两碗中间。过堂虽仅是吃饭,但是佛教认为过堂是一堂法事,前面有供佛、施食,后面有结斋,整个过程显得非常庄严、肃静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