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趣闻:凯撒大帝曾穿中国丝绸袍看戏,引发全场轰动。
---
3. china(瓷器之国)——欧洲人对景德镇的误读
- 来源:
- 一说源自"昌南"(景德镇古称)的发音,因欧洲人喜爱中国瓷器而沿用。
- 另一说来自梵语"Cīna"(秦),经波斯语传入欧洲。
- 现代影响:英文"china"既指中国,也指瓷器。
---
4. Chink(清国人)——清末的屈辱标签
- 来源:英语俚语,源自"Ching"(清朝的"清"),带有贬义。
- 历史背景:19世纪西方列强侵华,华人被蔑称为"Chink",暗含歧视。
- 现状:现代英语中该词已被视为种族歧视用语。
---
5. Chinoiserie(中国风)——18世纪欧洲的东方狂热
- 来源:法语词,指18世纪欧洲艺术中的"中国风格"。
- 特点:欧洲设计师模仿中国元素(龙、宝塔、山水画),但常充满想象与误解。
- 现代用法:既指"中国风",也含"古怪繁琐"的调侃意味。
---
6. Chinees(西内逊)——荷兰语中的华人标签
- 来源:荷兰殖民时期对华人的称呼,原含贬义(认为华人保守落后)。
- 现代用法:如今仅指"中餐馆"或"中国人",中性化。
---
7. 掌柜(韩国人对华商的称呼)
- 来源:19世纪华侨在朝鲜经商,韩国人用"掌柜"称呼华人,暗指"精于算计"。
- 现状:该词在韩语中已很少使用。
---
8. Nuoc Tau(船国)——越南的海洋印象
- 来源:越南民间称中国为"船国",因华人多乘船南下,且中国造船技术先进。
- 延伸:在越华人被称为"三船",即"乘三艘船来的人"。
---
9. Blue-Ant(蓝蚂蚁)——西方对文革服装的嘲讽
- 来源:20世纪60-70年代,中国流行蓝、灰、绿制服,西方媒体讥讽为"蓝蚂蚁"。
- 背景:批评中国社会缺乏个性,集体主义至上。
---
10. Cathe/Kitay(契丹)——俄罗斯对中国的古称
- 来源:俄语称中国为"Китай"(Kitay),源自辽国(契丹)的统治影响。
- 历史:蒙古、女真等北方民族将中原称为"契丹",此名随贸易传入俄罗斯。
- 现代含义:俄语中仍用"Китай"指中国,无贬义。
---
11. Cina(支那)——日本对中国的屈辱称呼
- 起源:最初为中性词,源自梵语"Cīna"。
- 污名化:甲午战争后,日本用"支那"蔑称中国,带有"愚昧、落后"之意。
- 抗争:民国政府曾要求日本禁用该词,二战后逐渐被"中国"取代。
---
总结:从尊崇到歧视的称谓变迁
结论:
古代:中国因丝绸、瓷器等奢侈品被尊称为"丝国""瓷器之国"。
近代:随着国力衰落,出现"清国人""支那"等歧视性称呼。
现代:"China"成为全球通用名,但历史称谓仍反映中外关系的复杂变迁。
这些名称不仅是对中国的称呼,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外交流史——有辉煌,有误解,也有屈辱与抗争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